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一批批优秀人才纷纷涌入乡村,为乡村振兴输送了新鲜血液、注入了强劲活力,但部分“入乡”人才仍然存在入得了乡,但随不了“俗”的情况,违背了人才“入乡”的初衷。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只有真正做到“入乡随俗”,才能在乡村大舞台上大显才华、放射光芒。
“样子”要像。作为“入乡”人才就要有“入乡”的样子,绝不能给人以“羊圈里蹦出一头驴”之不合群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穿奇装异服,女同志要慎穿高跟鞋,不穿超短裙,尽量别打防晒伞,男同志不抽烟,不嫌弃群众递的烟,倒的茶,群众抬出的凳子要坐得下去。不要总是一副“我是干部、我是人才”的嘴脸,要学会用群众的语言交流,与群众平等相处,不盛气凌人,说群众能理解、感兴趣的话,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要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找话题,让群众讲真话、实话、知心话。
“里子”要实。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作为“入乡”人才,用自己的所知所学为乡村创造更多的价值才是自己的职责所在。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丈量农村,熟悉村庄民情、体察村情民情。要因地制宜,根据村庄的区位和特点,为乡村发展献计出力,参与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要真抓实干,只有将“所想”付诸行动,带领群众一起上、一起干,才能将精心绘制的“美丽画卷”变成现实。
“感情”要真。乡村条件与办公室、实验室的环境必然存在差距,老百姓的观念、素质也与干部同事不同,“入乡”干部要发扬积极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去发现乡村的美,去融入到乡村热土中;要积极与环境互动,在交流中与父老乡亲、山水草木建立感情,把乡村当成“第二故乡”,把老百姓当“乡亲”,在感情上爱之乐之;只有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全心全意投入到乡村振兴事业中,“入乡”的时间才会变得快乐而充实,人才才能在乡村大舞台上发挥“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