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双柏 | 大山见证了历史巨变——张凤全

日期:2023-09-21来源:转载点击:2234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大山见证了历史巨变 

张凤全 

故土情深。每当我踏上地处哀牢山区的双柏县故乡,仿佛像走进一个活生生的民族民俗博展馆。山山箐箐,村村寨寨,古滇国之地,古老的“三笙”,《查姆》史诗,彝药志《齐苏书》,山歌小调,独特的风俗,奇异的服饰,把全境装扮得五彩纷呈。汉、彝、回、苗、哈尼等18个民族世世代代在此繁衍生息,和睦相处。千里彝山充满梦幻般神秘的色彩。

由于历史、地理等诸多因素,彝家山寨长期处于贫穷和落后的境况中。有这样几句话描述曾经的双柏:“山高坡陡水又低,床上无被盖蓑衣,盖着头来脚又冷,一夜烤火盼鸡啼”。但是,彝家人有着大山一样不屈的性格。为了摆脱贫困、发展民族地方经济,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的探寻和奋斗。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特别党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伟大变革终于使全县脱贫出列,如期步入小康社会。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2/M00/07/34/rBABO2UDr_-EVlciAAAAADn7OPc016.jpg

习总书记指出:“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产业兴旺、农民增收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双柏曾经的实践也昭示人们:沒有发达产业的经济,是缺乏活力和后劲的经济。

伟大时代的伟大转折。1979年1月,召开全县三级干部大会 ,传达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双柏历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紧接着,省政府派工作组深入双柏县的南布河、铺司、六街等15个村调查贫困情况,我是被抽调参加配合调查的人员之一。1980年6月,双柏县列为云南省贫困县之一,从1981年起,国家每年拨给双柏县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80~100万元。这一年,恰逢是我到双柏县人民政府历任副县长、代县长和县长十二年的第一年。1981年10月,中共云南省委书记安平生同志,在楚雄州委书记余活力同志的陪同下视察双柏。指出“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全面落实家庭联产责任制;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林畜烟等产业。还要求把小庙河水库和对面的苹果山连接起来,建一个公园,即现在的查姆公园的前期项目……余活力书记说:“千道理,万道理,吃饱肚子才是大道理”。还当场表示,州上先给5万元钱,作为产业发展的起动资金。1982年,州委书记张松同志到双柏调研说:“可以把土地划到一家一户耕种,收的粮食,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2/M00/07/33/rBABO2UDr_-ETgACAAAAAKXT9K0606.jpg

遵照省、州领导的要求,时任县人民政府县长李林峰同志在全县三干会上,讲到家庭联产责任制时说:“同是一个天,同是一块地,同是一个太阳照,别人办得到,我们一定要办到”。县委、政府派大批工作人员下乡,走遍村村寨寨,深入千家万户座谈调研,进行项目排查论证。一天天、一月月,反复工作,不断实践。认识到全县的资源品种“多、特、广”,首先集中开发的项目定为“一林二猪三牛羊,四烟五药六蔗糖,七茶八果九劳务,十抓山货鸡魚兔”。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论证,县委、政府确定产业发展的思路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税、企业增效的目标,千方百计向上争取投资上大的,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干小的”。“一手抓大的,一手抓小的,小的要大干,大的争取上”。

所谓“千方百计向上争取投资上大的”,主要安排抓十件事:一是一年新建一件小(一)型水库,水库选址要“口小、肚大、漾稍长”,要灌溉面积大,开发价值高;二是凡能改的坡地都必须改成梯田梯地;三是落实一乡建一个畜牧兽医站、一个林业站、一个农科站、一个烟叶站,大力发展农林牧烟产业;四是集中财力,对绿汁江沿岸贫困地区进行水电路和土地整理等扶贫开发;五是力争尽快全部挖通和改善县、乡、村公路和架通高压线;六是适地适树,绿化荒山荒坡,大种经济林果,按照“烤烟上总量”的要求,力争把烤烟搞到8万亩,总量达到20万担;七是继续办好双中、农中、师训班和一乡办一所初级中学以及一乡办一个卫生所;八是扩大县城和改善市容市貌,建设广播电视台、文化馆、体育馆、电影院、查姆公园,一乡建一个广播站;九是对醤油厂、白竹山茶厂进行扩建,争取技改,增加产量,提高质量,争创名牌;十是做好项目前期上报:即渔庄河电站、储木场、刨花板厂、制药厂、地板条厂、苖埔场、松香厂、酒厂、砖瓦厂等等。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3/M00/01/10/rBABVWUDr3uEaw9bAAAAAAYaGy4381.jpg

所谓“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干小的”,就是要求全县大多数有条件的农户,每户都必须做到“五个要”: 一要因地制宜,改善基础条件,建几亩粮食能旱涝保收的田和地;二要大力发展规模性的如烟、核桃、茶桑等经济作物和林果;三要大力饲养猪牛羊,学会种、料、管、防技术,提高出栏商品率;四要培训一个以上观念新、善经营、会管理的技术能手。学会农业上的水、肥、土、种、密、保、工、管的先进技术,学会使用包谷良种,进行密植定向种植,学会使用水稻良种,进行薄膜育秧和“双龙出海”移栽,学会烤烟“三化两膜一袋移栽(良种化,规范化,规模化,苗膜,地膜,营养袋);五要有一人以上外出打工,见见市面,改换思想,学会挣钱。

思路决定出路,上上下下、齐心协力、扎扎实实,共同为之奋斗。“团结奋斗出战斗力,团结奋斗出凝聚力,团结奋斗出生产力”。组织村自为战,责任到户,任务到人,该修沟的修沟、该挑坝的挑坝、该挖路的挖路、该架电的架电、该改田改地的改田改地,一切围绕增收干。对干旱高寒村寨的农户采取“树上山,人下山,水过山”的办法搬迁安置。1985年中秋节,还邀请葛洲坝、县级在外工作人员和在双柏工作过的老同志举行建设家乡、振兴经济座谈会,“把脉”交流,传经送宝。先后几批回去了76人。双柏第一任县委书记胡廷祥同志很动情地说:“双柏的翻身解放是共产党领导下烈士们用鲜血生命换来的!现在要努力做好人均40亩山、林牧业和经济作物发展这篇大文章,让人民尽快富起来。” 第一任县长钱定洋同志说:“回到双柏,我思绪万千,我深深爱着这块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民,我深深思念牺牲的战友,我是幸存者,希望双柏人民早日过上好日子!” 老同志们还提笔写下了教悔和赠言:“山鹰高翔看蓝天,一色碧空尽英才,几多诗文逐志为,万里河山谱新篇。” 1985年9月10日,县城召开大会,隆重庆祝第一个教师节,县委、政府表彰、奖励了一批教师。大会的气氛十分感人,老师们的发言至今都让我记忆犹新。老师们说:“双柏教育的春天来到了”。其中有一位老师叫杨大林,汉族,牟定人,18岁就分配到双柏,长期在石碑山下民族地区教书,那里的彝族占96%以上,他从未调动过,干到退休,几十年如一日,到离开那里时,牙齿全部老了掉光了,满口彝话,连汉话都说不清楚了。他含着热泪发言说:“我在新街大麦地教书一生,我非常值得,书本不能改变世界,但能改变人,人能改变世界,治穷先治愚,彝山正在越变越好!” 事实上,在双柏这块土地上,献了青春献终身的人民教师,又何止只有一个杨老师呢!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3/M00/01/10/rBABVWUDr3uEBe-PAAAAAKHeb6c798.jpg

“万众一心,黄土变金”。几个班子一齐上,几个班子都大干,经过几年的奋力拼搏,全县基础差、底子簿、素质低、观念落后的状况有较大改变,人们逐渐用自己的双肩扛起了改变贫困的脊梁。例如,全县国民收入1987年5312万元,比1980年增长59.7%,其中工业增长114%;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987年3641.8万元,比1980年的961.8万元,增长2.8倍;全县粮食总产1987年4400万公斤,比1980年的2770.7万公斤,增长1.6倍;全县财政收入1987年511.9万元,比1980年的168.6万元,增长3倍;全县农民经济纯收入1987年2628万元,人均194元,比1980年的676万元,人均53元,增长2.6倍。1987年全县最贫困的48个村委会,都有一定发展和改变。其中19个村委会改变较大,5791户,29643人,人均口粮达200公斤以上,人均纯收入150元以上。年复一年,不断激发全社会大干快上的活力,一仗接着一仗打,在艰难困苦中一步一步地闯,风雨无阻向前进。到199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271元,比1980年增长了5倍。财政收入增加到1053.5万元,比1980年增长了6.1倍。值得一提的是烤烟种植,70年代末,全县种烟1万多亩,总产不到50万公斤。而到1992年种烟44600多亩,收购量660多万公斤,交农特税687.17万元,占当年全县财政收入的67.2%,农民从烤烟增收2200多万元,对全县的发展所作的贡献功不可没。新办了渔庄河电站等一批企业,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都有新的发展,62个村委会通了电,73个村委会通了公路……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3/M00/01/10/rBABVWUDr3uEZcxqAAAAAHvG9vc881.jpg

各方面的发展进步,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肯定和称赞。鄂嘉有的群众说:“汽车开上茶叶山,开天辟地第一桩,鄂嘉古城今胜昔,社会主义闪金光”。绿汁江边的彝族群众说:“扶贫开发绿汁江,千百年来头一桩,彝家过上好日子,三靠帽子丢下江(吃粮靠供应,花钱靠贷款,穿衣靠救济)”。森林守护点、道班工人说:“为了双柏的事业,我们献了青春献子孙(指小娃读书难),但也非常值得。” 那些高寒偏僻的村子里的群众说:“我们这些地方,过去是交通靠走,通讯靠吼,’叫得答应,走了生病’ ,现在电通、路通、电话通,日子好过起来喽。”一些青年人说:“科学技术进山寨,山区百姓结领带”。1991年,县供销社为了歌颂新生活,反映供销社人踏遍千山万水、服务千家万户的为民情怀,曾创作了一部电视纪录片《为了这片热土》,他们是这样讲的:“弯弯的山路,送走了几十年的往事,巍巍的群山,装进了几十年的沧桑。新时代绽放梦想,知来路启新程。路,在脚下不断的延伸和拓展;山,在心中永恒地荡漾和期待。双柏人民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着这片土地,将让她结出更丰硕的成果!” 县委宣传部等有关单位和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为反映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火热情景,专门录制了四集电视纪录片《山乡春晓》,贊美苦干实干的各族群众:“铁脚板,硬脊梁,吃住在山,苦干在山,再难不后退,再苦不埋怨,致富的梦年年做不完,创造幸福连着心和肝”……双柏土生土长的著名歌曲作家袁忠富老师,创作了很多非常接地气的好歌曲,当时人们到处传唱着他创作的一首歌。歌词大意是:“哀牢山高水又长,彝族人民感谢党,弦子叮咚响连片,三天三夜唱不完。山间流水响又响,彝家处处换新装,山美水美人更美,幸福山歌唱不完。”充分反映出各族人民对现实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幸福的渴望!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2/M00/07/33/rBABO2UDr_-ENwR_AAAAADBluGw483.jpg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我1993年初调离双柏,回想自己十二年的青春年华伴随着家乡发展的岁月,与家乡的领导和同志们一起奋力工作、迎战困难、抗御灾害、共谋发展。那种同舟共济、合力搏击迎来的成功快乐,那种艰苦奋斗、并肩打拼凝成的深厚友谊,永远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

岁月因走过而美丽 ,生命因经历而丰富。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特别是勤劳善良淳朴的父老乡亲,是我永远的眷恋和牵挂。家乡有我人生的起点、成长的足迹、前行的动力!2021年1月,我与相关同事专程回到哀牢山区、礼社江、绿汁冮、马龙河流域走访学习。亲身目睹这些地区的可喜变化,让我兴奋不已!我遇见了张张熟悉的笑脸,还目睹了山水林田路、农户退出贫困、产业发展焕然一新,用奋斗和智慧点亮了贫困山区的人生美景,托起了大山的未来和希望!点点心意点点情,问候声声传真情,我们一个个岁月沧桑的脸上布满牵挂,沉淀在心怀里的,满满都是难予忘却的往事和情怀。感情的世界,一个转身,就是几十年!生活中总有人让你牵挂,也会有人牵挂着你,不管是谁牵挂着谁,被牵挂总是幸福的。幸福就在蓝天碧水间!大家都正在奋斗“十四五”,一幅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宏图正在渐次展开。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3/M00/01/10/rBABVWUDr3uEfvdqAAAAAC-HB9A345.jpg

伟大思想源自伟大时代;创新理论指引创新实践。习总书记说:“中国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归根结底要激发14亿多人民的力量。” 我们要在党的旗帜下,动员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农民增收作为中心任务,把产业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撸起袖子加油干”,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就一定能创造出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

 

主播/李金泽

来源:生态双柏

名称:电话:
共0条评论

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