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柏|县政协委员建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日期:2025-02-24来源:转载点击:890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日前,在双柏县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举行分组讨论时,县政协委员杨晓萍以《关于加强安龙堡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建议》为题在会上作了发言。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9/M00/00/05/rBABy2e4RHyERK43AAAAAEw8iQ0675.jpg

杨晓萍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遗保护和传承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近年来,双柏县安龙堡乡坚持传承与发展并举,挖掘文化内涵,加强传承队伍建设,有效盘活本土非遗资源,讲好非遗故事,激活非遗魅力。但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非遗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工作困难亟待解决。  

为此,杨晓萍提出如下建议——

增强保护传承意识。深刻认识保护非遗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强化依法做好保护传承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强化代表性传承人、青少年、公职人员、专业队伍等重点群体的法治教育和学习培训,增强全社会非遗保护意识和法治观念。

健全保护传承机制。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完善工作机制,搜集辖区内民族民间文化“基因”,充分摸清家底,积极申报认定,建立保护名录和资源清单,加强阵地建设,壮大人才队伍。建立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调查记录体系,持续开展调查普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地域内非遗资源种类、数量、分布情况、保护现状,以文字、音像、实物资料等形式对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传承活动进行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创新传播方式,拓展传播渠道,以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方式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组织彝族刺绣传承人走进课堂,让学生现场深度体验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激发青少年对彝绣的热爱,播撒非遗传承的“种子”。

加强传承人系统培养。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推动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评选、认定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增强传承人自我价值认同。对掌握一定技艺的乡村传承人进行培训,积极申报并进入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培养高水平工匠队伍。建设传习基地,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提供传承场所。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乡村大舞台等载体,常态化开展“非遗进乡村”活动,丰富传承形式,为保护传承注入新力量。

推进传承创新发展。深入挖掘文化底蕴,推进非遗工坊建设,举办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和“送戏下乡”“四季村晚”等活动,运用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线上传播彝族花鼓舞、彝族四弦舞、四句长腔、阿噻调等项目,让原本深藏于乡野的非遗技艺“破壁出圈”。探索“非遗+”融合叠加效应,让非遗沾人气、接地气。依托安龙堡乡民族文化底蕴、石碑山景观和“中共仁德区工委遗址”“新街烈士陵园”等红色遗址文化魅力,打造乡村旅居热点和特色文旅品牌,推动非遗和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更多人参与非遗、亲近非遗。探索“企业+合作社+绣娘”的彝绣产业新模式,引导绣娘加入彝绣合作社和彝绣协会,从服装裁剪、色彩搭配、图案设计、刺绣手法及电商营销等方面对绣娘进行技能提升培训,把更多的绣娘变为绣工,让“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充分发挥非遗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通讯员 施丽芬 编辑:郭春柏 二审:李芳 终审:张居正 )

来源:云南政协报

名称:电话:
共0条评论

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