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寨飘落金锣声

日期:2025-07-28来源:转载点击:86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走进双柏白竹山,老远就能听到彝寨李方村传出“咣!咣!咣!”的大锣声,清脆的锣声由远及近,似从山岩间蹦出,更像是从远古走来,一浪高过一浪的大锣声,震撼山野,回荡山谷,在深山密林间飘荡。

沿李方村水库直行,穿过一片密林,便步入彝族特色生态旅游村李方村,只见村前广场上一群装扮“特别”的舞者,手持大锣,身披蓑衣,头插羽毛,围绕篝火,正在跳“大锣笙”舞。彝族人尚火,每逢火把节来临,来自四方八岭的彝族群众都会自发地相聚在一起,身着节日盛装,围聚在篝火旁,纵酒对歌,尽情狂欢。白竹山下的李方村彝族罗婺人,在农历六月二十三至二十八,会在李方村举行别具一格的祭祀活动,跳一种叫“大锣笙”的祭祀舞蹈,欢庆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节。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23/M00/00/47/rBABlmiHH7eENeRaAAAAAKJPe30936.jpg

双柏“大锣笙”。

李方村罗婺人过火把节有一套特殊的规矩,每年火把节都会轮流选“头家”,就是带头筹备过节的意思,按顺序依次轮换,两家人当一年,轮到哪一家,在节前就负责做好过节筹备。主要是准备好“火把树”,火把树需要有七八丈高,把笔直的青松削去皮,用斧子劈开楔入松明子,再选购两只羊用于祭祀。火把节当天,村民在毕摩的主持下,举行盛大的祭奠仪式。大家聚在一起,以相应的两个村寨为对手,八人一组,举行“扳牛”比赛,以先把牛扳倒并举起者为胜。参赛选手个个身强力壮,威风凛凛,在场外观众的擂鼓、呐喊、助威声中轮番上阵,一决高低。

李方村“大锣笙”舞,在不同日子起舞有不同的意义。农历六月二十三,李方村村民每户一人(全为男性)先到祭天山,由毕摩和长辈带领,用秧草、松枝、青栗树搭盖几间“小房”,一旁插上青栗树,四周设香案台。台上放置一斗米、一盅酒和腊肉、盐等,由毕摩诵完祭祀经之后,开始杀羊,把羊肉放入锅里煮熟,各家各户将带来的米、酒、肉等摆放出来,大伙一同在山上野餐。席间,当头者向各户敬酒,表明今年是他们当头,再向族系长者、习俗祭祀主持者、领锣者(大锣笙舞的引导领头者)、毕摩及能唱古歌者一一敬酒,意为大家在此习俗活动中鼎力协作,共求神福赐佑,共享福祥,席毕后组织村民跳“大锣笙”舞。

农历六月二十四,是“喜鹊姑娘”的殉难日。这天,村民们会准备酒水来祭粮神、祭牲神,以乞求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相传狩猎时期,李方村罗婺部落经常遭受外族部落的袭扰,部落里有一位聪明、美丽、善良的彝族姑娘,曾多次用智慧和勇气击退入侵者,勇敢地捍卫了罗婺部落的尊严及领地。罗婺部落周围有11个外部族人对这位姑娘又敬佩又嫉恨,头领们千方百计想要得到她,并扬言如果得不到这位姑娘,就要血洗罗婺山寨。而这位彝族姑娘早已有了心上人,她爱慕罗婺部落的彝族小伙扎拉,但是如果嫁给扎拉,那部落就要遭难,假如违心嫁给外部族11个头人中的任何一个,不仅自己不会幸福,同样会引来灾祸,罗婺部落也会不得安宁。为了不让部落蒙受灾难,这位彝族姑娘做出一个惊人之举,在农历六月二十四当天,她相约扎拉来到祭天山,同时传话给11个部落头人备好迎娶礼俗到祭天山上作最后决断。眼看四方八岭的彝族群众及部落头领族人纷纷到齐,这位彝族姑娘把自己打扮得如同新娘出嫁一般,在李方村祭天山梁子上燃起熊熊大火,邀约扎拉及11个部落头人一起手拉手围着火堆跳舞狂欢,跳着跳着,这位彝族姑娘仰头长叹,一声怒吼,突然纵身跳入熊熊燃烧的烈火中。族人们急忙扑上前去抢救,却只拽下姑娘的一截裙带,这位善良的彝族姑娘在烈火中慢慢升腾、幻化,最后化成了一只喜鹊(彝语:啊遮)向天空飞去。顷刻间,天空乌云密布,降下了倾盆大雨,人们悲愤泪下,拾起未燃尽的火柴头在祭天山上跺脚狂舞,以泄胸中之愤。彝族姑娘的义举,驱散了外部族人的贪婪,他们纷纷加入跺脚狂舞,以祭奠善良、美丽的“喜鹊姑娘”。人们燃起火把跳到天亮,一连跳了整整三天三夜,罗婺部落与其他部落之间就此罢兵,世代和睦相处。从那以后,每逢农历六月二十四,人们就会自发聚集于祭天山上,大家点起火把,敲打着大锣,跳起欢快的舞蹈,举行盛大的火把节,来纪念这位“喜鹊姑娘”。

农历六月二十五,李方村本族各村寨的人们汇集于宗族祠堂内,由毕摩点燃香案,手握秧草(一种专门用来捆扎稻秧把子的草),吟唱火把节《祭歌》以及宗族根谱等古歌。在庄严、深沉的氛围中,人们点燃小火把,跳着“大锣笙”舞逐家逐户进行节日朝贺,每到一户人家都要跳一场锣笙舞,预祝来年人丁兴旺,幸福安康。完毕,主人家热情款待,并唱着罗婺本调“阿苏嗻”答谢,如果户与户相隔一段距离,或村与村有田地相隔,也要在田边地垴跳上一场“大锣笙”,以此来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各村各户门庭朝贺完毕之后,傍晚时分,人们聚拢到跳笙场地,竖起高大的主火把,将火把点燃,在毕摩的带领下,人们敲响大锣,跳起传统的舞蹈,尽情狂欢。整个舞蹈在大锣声的伴奏下,或跳或转,或翻或停,节奏强烈,粗犷豪爽,在毕摩的总领下一气呵成,把跳“大锣笙”的激烈场面再次推向高潮。

农历六月二十六至二十七,在毕摩的带领下,人们敲响大锣,延续跳“大锣笙”舞的激烈场面。参加跳“大锣笙”舞者有一雌一雄两个“哑者”,戴着绘有横直眼睛的面具,“雄”其顶有双角,上插鸡尾、口镶獠牙,此面具所示与人类原始祖先直眼人、横眼人的神话相一致。二人皆身着草衣,手持木棍,不作语,用手势形态表示,二人参与跳“大锣笙”时,不时巡查跳场四周,制止有违节日习俗的行为。火把节跳“大锣笙”舞时,村人或者外来赶场者,晴天不得戴阳帽,雨天不得打雨伞,违者“哑者”可令其取下或打落。傍晚时分,人们聚拢到跳笙场地,手持小火把围在“火把树”下,一起跳“大锣笙”舞,直至深夜火把树燃尽。

农历六月二十八是罗婺人过火把节最热闹的一天,这一天要送火把。人们汇集到火把山梁子,有看热闹的、有慕名而来观光的、有专程前来跳笙的、也有做买卖的,参加人数多达上千人。由领头者引领,按照“大锣笙”舞拉绳、解扣、裹草帘、解铁链、割荞铺、穿花、撵猎、围火等舞蹈动作进行表演,吟唱近千行的习俗古歌,反映祖先迁徙及创根基时所经历的艰苦曲折、奔波磨难,以及劳动、狩猎、除邪驱疫、迎神等内容。参加跳锣笙者,除持锣者外,皆手持棕扇,直到“大锣笙”舞所有的舞蹈礼仪全部完成,火把节古歌吟唱结束,人们又庄重地把火把送到山峦,由两名“哑者”手持铁链守住各路口,人们在山顶把跳舞用的箩筐堆集起来,拾来柴火烧起火堆,取出干巴等食物置于火中,所有参加跳“大锣笙”舞的人在熊熊的火堆上进行跳火舞表演,其意在于让大火烧掉身上所有的不幸与灾难,让大火给自己带来吉祥与平安。结束后,开始叠罗汉,十几个人作叠罗汉状相互踩于肩上,把酒倒入锣中,一人一口地传着喝,意为接到了福气。最后两个“哑者”退下面具收起,脱掉草帘衣,丢入火中焚化,送喜鹊神归山。次日清晨,李方村彝族人又聚到土主山,杀羊祭牲送“火神”,在火把的祝福声中商议来年节庆事宜,这一年的火把节“大锣笙”表演习俗落幕。

火把节期间,我有幸走进李方村,亲自观看了李方村原汁原味的“大锣笙”表演,十分震撼,令人叹为观止。彝寨飘落金锣声,密林深深锣声醉,许多游人赞叹,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怎么也想不到这深山密林间,竟藏有如此奇妙的天籁之音。(作者 尹世全 系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云南楚雄网

名称:电话:
共0条评论

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