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8月,稻浪金黄,鱼儿欢跳,石榴红硕,瓜果飘香,美丽的大庄镇宾客云集,一片欢歌。一年一度的仙鹤节如期举行。
大庄深藏在哀牢山腹地,历史悠久,文化荟萃,是双柏县的一个镇,地处县城妥甸东北方向,离县城32公里,与玉溪市易门县和楚雄州禄丰市毗邻,自古就有“鱼米之乡”“仙鹤古镇”的美称。
苏姓是大姓,在双柏县人口近万,在县内位居第四。据《双柏县志》记载:“大庄苏姓源于陕西武功,苏那怀于元末命宣慰滇中,镇守河西曲陀关,后其六世孙苏峨宦游南安州,迁居到大庄。”然而在双柏,只要问到苏姓人家,说法基本都是一致:“我们祖上是四川眉山苏东坡大学士。”那口气自豪且十分自信,容不得别人去怀疑。在大庄镇,现在还能找到年代久远的家谱, 家谱全都是过去工工整整的毛笔手抄,且纸张黄黑,多处破损,时间久远,但开头处却是“老祖四川眉州苏老泉之子苏东坡”。当地文化站前些年还从地下挖掘出来半边古代楹联,上书“根本眉山三苏秀”,后来又根据大庄古代留下的家谱配上“源同洛水一脉亲”的下联。
经查,苏姓出自嬴姓,颛顼后代陆终的子孙被封在苏,后人就以“苏”为姓,聚居于陕西武功,即洛水(洛河)一带。到了唐代武则天时期,赵郡苏氏之后的苏味道官至宰相,后贬为眉州刺史;神龙初年(公元705年)苏味道病逝于眉州刺史任上,一子苏泾不能归,眉山苏氏自此始。传至六世苏洵和七世苏轼、苏辙系苏味道裔孙,是县志上省去了中间关于“四川眉州”一节,才有了“大庄苏姓源于陕西武功”一说,让后人造成很多误解。
后来,从家谱中又查出,六世孙苏峨宦游南安州,迁居到大庄后,了解到大庄“仙鹤”的传说恰好又与四川眉山苏氏一族“修行成仙,尊者为鹤”的家训一脉相承,又从眉山族人中选了300多子孙来此定居,为双柏明朝以前最早的汉族移民。
双柏苏氏家族历代都有“修行成仙,尊者为鹤”的传统道德礼仪,历代都有尊鹤的习俗,民间有很多仙鹤的传说,至今还遗存着一种称为“仙鹤笙”的舞蹈,现在建有仙鹤公园,每年都过仙鹤节。
至今,大庄还保留着双柏唯一的古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苏家祠堂。从中,也可以看出大庄的文化传统不同一般。
苏家祠堂原名苏氏宗祠,建筑面积1478.18平方米,土木结构,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正堂宗庙,门楼戏台。整个房屋飞檐翘角,雕栏画栋,古色古香,居大庄街正中,背靠犀牛山,面临沙甸河,坐东向西,大门呈五滴水八字形敞开,气势恢宏,现在是镇文化站。
分布甚广、不拘一格的民族杂居使大庄保存了完整的多元文化。除了独有的“仙鹤笙”外,在双柏最富魅力的“三笙”中,大庄就有“老虎笙”“大锣笙”,还有不少其他众多古朴独特的山歌小调和民族舞蹈。每年仙鹤节期间,大庄别具一格的“仙鹤笙”“老虎笙”“大锣笙”及过去流传下来的格拉中、上村和干坝上、下村的灯夹戏、传统花灯戏纷纷登场,还有麻栗树等民族地区各种各样的杂笙、优美动听的山歌小调也来助兴,把一个宽敞明亮的大庄新老街子挤得水泄不通,到处是人潮歌海,轻歌曼舞,群众性活动此起彼伏,通宵达旦。
仙鹤节的来源不仅缘于“仙鹤笙”,不仅与眉山苏氏一族有关,而且还跟大庄村的传说有关。
相传很久以前,从很远的南方来了一个妖怪,用巨大的身子挡住了大庄村下面的沙甸河。顿时,山洪暴发,天昏地暗,河床被堵,河水越涨越高,两岸庄稼被淹,许多人被大水冲走,剩下的人死里逃生,纷纷逃到离河岸很远的一座高山上。可是,河水却有妖法似的越涨越高,一直撵着人们不放,人到哪里水就涨到哪里,眼看大庄村就要遭受灭顶之灾。这时,只听见北边天空突然传来一阵阵“嘎,嘎。”的鸣叫,紧接着从浓重的云缝里飞出一片五彩祥云,一只浑身洁白、头上红丹耀目的仙鹤,骑着一头犀牛,驾着祥云迎面而来。只见犀牛驾着云雾到了河边,迅速用庞大的身子堵住从尹代箐和普岩河滚滚而下的河水,那只仙鹤勇敢地冲向妖怪,并与妖怪在沙甸河里展开了搏杀。仙鹤与妖怪整整搏杀到第二天黎明,一共搏杀了九九八十一个回合,妖怪终于在仙鹤机智勇敢和强有力的搏击下被打败跌落在河里……
仙鹤打败了妖怪,在沙甸河畔稍作休息,正准备起飞时,忽闻金鸡报晓,无法继续升空为仙,就长期居住了下来;犀牛则化作一座大山,日夜守护着每一个洪峰的到来。洪水一大,它就用力喝,使洪水难以成灾。从此,河水不再泛滥,大庄也没有洪灾,仙鹤与妖怪搏斗时落下的羽毛变成了人们从未见过的工具,洪水落下去的地方出现了大片大片的沙滩,人们用这些工具开垦良田,种植庄稼,疏通河道。
那座山就是现在的犀牛山,也叫祭天山。每年农历大年初二,大庄村老老小小都要带上祭品到山上去祭献,以纪念仙鹤驾着犀牛来为大庄解除灾难,用生命挽救大庄村人生命的经过;当地人把仙鹤栖息的地方出现的一个池塘叫“仙鹤湖”(后来叫仙鹤公园);大庄苏氏人家又在湖对面建起了“苏氏宗祠”,世代与仙鹤共处,并在仙鹤的庇护下人丁发展、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幸福和睦。
大庄村对面的地形地貌经过那一次洪峰的洗礼,也神奇地酷似一只仙鹤在沙甸河里低头饮水。人们说那是仙鹤打败妖怪后累了,歇下来喝水的地方。大庄村后山传说是仙鹤落脚仰望东方的地方,后来大庄人就纷纷到此烧香祈祷,并在此建立了“仙鹤寺”,把仙鹤作为神物来崇拜,使它逐渐形成了“修行成仙,尊者为鹤”的传统道德礼仪。后来,大庄的原始先民就根据仙鹤与妖怪搏斗时的一系列动作编了一组模仿仙鹤各种姿势的“仙鹤笙”,供村里当时居住的群众节日里跳。
现在大庄跳的“仙鹤笙”基本上是由代么古、依那呢的“青棚笙”和干海资、波西厂的“天鹅笙”演变而来。笙中的“穿花”“撕打”“闪腰”“合脚”侧转自如,潇洒对跳,挺胸踮步、昂头闪腰都给人一种优美自如的感觉。“天鹅笙”舞步欢快,优美洒脱,别具风格,而且两种笙都是用竹笛、弦子一齐伴奏,音乐清新明亮,旋律欢快流畅,生活气息浓郁。
“仙鹤笙”在当地还有另外一种说法。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在跳笙时看见一行天鹅从空中飞过。天鹅优美矫健的动作触动了人们的灵感,于是就模仿天鹅的动作编了一系列动作和队形,加之“天鹅笙”中有一个“独脚天鹅过田埂”的舞蹈动作在起跳时两臂伸展造型独到,似仙鹤展翅,又缘于大庄有一个关于仙鹤的古老传说,久而久之,当地彝族群众就把“青棚笙”和“天鹅笙”合起来演变为16个套路组成的“仙鹤笙”。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前后谷花鱼上市的时节,大庄镇所在地都要举行隆重的仙鹤节,历时3天,尽情地展示大庄古老神奇、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
千里哀牢美景如画,千里彝山有数不清的节日,说不尽的传说,有无数神奇古朴的歌舞。今年的大庄仙鹤节,举行了足球赛、农民运动会、农村文艺汇演、稻花之乡音乐会、稻花香里捉鲜花鱼、鹤舞千年文艺巡演、迎宾仪式、开幕式暨仙鹤稻花文艺演出、“与鹤同舞”激情篝火晚会等活动,不仅向人们尽情地展示了大庄古老神秘的民族文化,同时也向外界尽情地展现了如今的大庄人勤劳、勇敢、自信、豪迈的民族传统和对外开放意识,把一个神奇古朴、人杰地灵、物茂粮丰、独具特色的“文化大庄”展现得更加完美。节日中的那些原生态歌舞虽然是粗放的、原始的,甚至是简单的,但节日展现给人们的却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秀美山河·幸福大庄”“丰收笙歌·和美大庄”“乡村振兴·腾飞大庄”景象!
作者:苏轼冰(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