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尚学养智
“少年欲遂平生志,诗书勤向窗前读”。双柏历史悠久,据有关彝文资料记载,早在4500多年前,彝族先祖爨蛮就在此繁衍生息。翻阅双柏的历史,犹如翻开一本浩瀚的时光之书,穿越历史的长河,双柏从远古走来,从蒙昧到开化、从落后到文明,千百年来,一代代双柏先民在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璀璨的民族文化,在不断奋斗追求中,崇德向上、崇文尚学之风在虎乡大地历久弥新、历久弥香。

崇文尚学的双柏,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
彝族是双柏的最早居民,在此繁衍生息的彝族各支系书写了众多神奇,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灿烂文化。彝族创世史诗《查姆》、叙事长诗《赛玻嫫》享誉海内外,被称为彝族“根谱”;彝族民间说唱《阿佐分家》被称为彝剧“始祖”;彝文医药书《齐苏书》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早12年。

彝族创世史诗《查姆》是古代彝族最初认识自然、认识宇宙的叙述。说得准确一点就是彝族传说中万事万物的起源。《查姆》中彝族把叙述天地间一件事物的起源叫一个“查”,《查姆》共有一百二十多个“查”,目前已翻译出来的大概有40多个“查”。“查姆”一词另外一个解释为“查”为人,“姆”为做,故为最初做事的道理、哲理。姆在彝族里也称“大”,“特大”之意。所以每个查都有它特殊的内行和意义。

彝族的《查姆》,内容主要有两大部分,上部内容有天地起源、万物起源、人类起源、疾病由来等等,以及对事物的解说;下部内容有历法、医药、术理、道德理规、祭祀等等,后天“卖查”只能由师徒传承,很多法术都是口传心授,没有更多的文字记录,不同祭祀场景设不同的祭台,献祭上香的数量、祭品种类、祭杯数量都不同。另外,“经”又分为“阴经”和“阳经”两部分,在祭祀仪式里分别由毕摩分公母诵唱。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开始,临安府(今天的建水县)“学政考棚”集中有来自临安府、元江府、开化府(现在的文山地区)、普洱府(原来的思茅地区)四府的学子为一片,考秀才并举行科举预备考试,当时的朝廷为了维护地方次序,临安府定期举行彝族毕摩会考,在中国创下了官方支持彝族毕摩文化的先例,考试合格者由朝廷颁发证书和法器,在经书上盖上满汉文四方府印。临安、元江、开化、普洱四府共一调,四府的学子如期汇集建水,千万学子将当官入仕作为毕生梦想,一直持续到清道光年间,为南部方言区彝文彝语的统一做出了最大贡献,其影响深远至今。彝族创世史诗《查姆》一书,是凝聚了几代彝族毕摩集体智慧的结晶,经书内容有六大方面学科,它反映古代彝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称为彝族的百科全书。《查姆》传承至今,其毕摩文化、三笙文化、彝医彝药文化、节庆文化在不断创新中得到全新的演绎,并演化成为双柏人民勤劳勇敢、不畏艰辛、追求进步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力量。

崇文尚学的双柏,赓续着诗书传家的传统
走进双柏县大庄镇柏子村,一排排古朴素雅的民居错落有致,一片片稻田生机盎然。村口的百年大树下,一张张笑脸满面春风,沿着干净整洁的村道行走,能看到路两旁院墙上的彩绘,与村中的绿树鸟语相映成趣,一步一景,俯仰之间,皆是画境……在一间拥有近百年历史的柏子古宅民宿内,四合五天井的典型建筑见证着柏子村的历史变迁。相传,民宿的前身为杨广古宅,民国十九年(1930年)由乡绅杨绰裕(当地人称其为老杨广)和杨兆祥父子两代所建,中间一个大院心,四角各有一个小院心,保存完好的 “四合五天井、走马串角楼”,建筑结构,仍旧昭示着当年的辉煌与荣耀。这间民宿,如今已成为大庄乃至双柏县的“网红景点”,也是许多昆明、楚雄市民周末游的热门目的地。

双柏人历来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从古至今,无论官宦人家还是山野百姓,人们以家有读书人为荣,以有人入仕为傲。柏子村,过去又名白马村,位于大庄镇东北。据《柏子村杨氏家谱》记载,柏子村自明末清初,由始祖杨自明从江南到大理任万户侯,落籍许洲。杨自明三儿子杨琦到南安州(今双柏)任县丞,落籍摩刍(今双柏),即云龙镇小东门。杨琦之子杨宏熏曾任南安州学督。康熙年间,杨宏熏长子杨柱陛被派往柏子村当首领,后定居此地。柏子村从清乾隆至光绪期间(1736-1908),出过举人三人,贡生二十人。其中,清乾隆年间,举人杨宁勤曾任禄丰县训导,举人杨丕德曾任江西龙南知县,后任省库吏,举人杨于漕曾任昆阳州学督。

“一村三举人”历来为柏子村人所津津乐道和引以为傲。无独有偶,位于大庄镇木章郎田家村的田家祠堂,曾悬挂着四块进士匾。据周氏后人介绍,周氏家族最大出过一个二品、一个五品、至于七八品官,每代都有好几个。大庄镇普岩村的朱氏,是明太祖朱元璋后人,朱家在清代时人才辈出,仅在中罗块村的朱镇至孙子三代,就出了登仕郎朱镇、监生(国子监,清代最高学府)朱灿南、秀才(庠生)朱朝选、庠彦(秀才中的杰出者)朱灿东等。

崇文尚学的双柏,赓续着诗书传家的传统。雍正十年(1732年),清朝裁县并州,设南安州??嘉分州,江西泰和县贡生罗仰锜任七品州判。罗仰琦从雍正十年八月上任,到乾隆六年“衰病气休”回乡,恪尽职守,使??嘉出现了“野无不耕之田,户多朗诵之声”,“设险卫民从此士农工商咸资地利,礼让为国更期孝友姻睦共励人和”的“人皆德之”景象。明清以来,地方文风渐开,史志文告日多,民间彝文兴盛。现存清时编纂的《南安州志》、《??嘉志书草本》、《乾隆??嘉志》和民国时期编纂的《摩刍县地志》4部旧志虽受当时社会制度、历史、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等限制,精华和糟粕并存,且资料单薄。然而,这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为我们后来人认识和研究双柏县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现已发掘整理出版的彝族古代创世史诗《查姆》及长篇叙事诗《赛玻嫫》蜚声中外,引起中外学术界的关注;彝剧原始雏形的《阿左分家》和流传在民间的各类民族口头文学以及70年代末发掘的彝文医药书,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各族人民的思想感情、生活习俗,激励着人们向往新的生活。

崇文尚学的双柏,延续了晴耕雨读的民风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解读。所谓“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诗书传家,继世绵长”,千百年来,在双柏几成共识。拥有几千年文脉积淀的双柏,如一本摊开的古书,散发出缕缕书香,时刻提醒着后人坚守好以兴学为乐、以读书为荣的“传家秘诀”。

2022年4月23日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央视将目光投向双柏县哀牢大山深处,视频连线采访双柏县鄂蚕桑书社,用8分钟时间向全国推介蚕桑书社那一缕“晴耕雨读”的农家书香。

位于双柏县??嘉镇旧丈村委会的蚕桑书社,是当地农民董树平传统意义上的家,更是作为农民作家的他灵魂深处的精神家园。蚕桑书社又叫蚕桑诗社,是双柏县??嘉镇农民作家董树平腾出自家一层楼房自费创办的民间读书组织,目前共有近万册书籍免费向村民和广大阅读爱好者开放。董树平是一名地道的农民作家,因热爱阅读、喜欢文学,在辛苦劳作之余坚持文学创作30多年,并影响和带动周围的文学艺术爱好者坚持阅读和创作,在依靠栽桑养蚕走上致富道路后,于2000年自费成立了诗社。20余年来,书社秉持“晴耕雨读”的理念,书社成员白天下地干活、晚上读书创作,坚持定期举办读书活动、组织社员开展文学创作,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群众参与其中,让书香的气息飘荡在哀牢大山深处。

崇文尚学的双柏,延续了晴耕雨读的民风。旧丈村的蚕桑书社不只是双柏的特例,虎乡大地上,从机关到学校、从城市到农村、从图书馆到农家书屋,处处可见读书场景,全民阅读蔚然成风。为推进全民阅读常态化,双柏县成立了全民阅读联席会议机制,21家成员单位按月轮流牵头,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广场、图书馆等不同地方举办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做到月月有活动,处处有书声。

“拿起锄头种桑养蚕,放下锄头伏案苦读、握笔写诗……”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董树平、姚兴科、徐正富等一批农民作家坚守文学初心,一方面潜心努力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一方面积极投身“带动村民读书向学”的社会责任当中。广大农村男女老少纷纷捧起了书本,以全民阅读的方式推进乡村文化繁荣,通过塑造新型农民赋能乡村振兴,提升城乡一体的文化品位和文化自信。

崇文尚学的双柏,激昂着盛世兴文的力量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促成了双柏文化的多样性。崇文尚学的双柏,历来不缺文人雅士。尤其近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文艺工作,全县文艺战线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艺思想,聚焦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礼赞新时代,文艺惠民有温度,文艺创作有高度,文艺队伍有风度,文艺活动有广度,有力推动了全县文艺事业改革创新、繁荣发展。

2016年7月,双柏县成立文学艺术中心,县文联编制由成立之初的1人增加到8人,进一步充实了文学、美术、诗词楹联等方面的人才。在县委政府重视和推动下,8个乡镇均成立了文联组织。教育文联、公安文联2个县级机关文联“联”动作用不断发挥,对校园和公安阵地文艺带动作用明显。

致力于文化品牌创建,紧紧依托《哀牢山文艺》和《彝乡文化》,不断探索和改进,创新版面设计,丰富内容载体,融入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进一步增强刊物的可读性和受众面。不仅培养和挖掘了一大批文学艺术人才,更成为双柏文艺繁荣的重要载体。《哀牢山文艺》《彝乡文化》发挥了强大的吸附力,在双柏县内凝聚了200余人的创作群体,培养了一大批本土文艺人才,双柏文学从“零星”到“群”,“双柏作家群”成为影响日益扩大的“双柏文学现象”得到省文联关注。截至2023年6月,全县共培养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名、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12人、云南省作协会员32人,分别为全省国家和省级会员最多的县(市),成了名副其实的“作家县”。

全县文学艺术爱好者创作积极性空前高涨,公开出版了诗歌、散文、小说及文艺精品集70多部,大量反映双柏山水人文、民俗风情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等作品分别在《人民文学》《诗刊》《小说选刊》等诗刊,《散文百家》《乡土诗人》《边疆文学》等国家、省、州级报刊杂志发表和获奖。

同时还成功举办了“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了论文集,开创建立了“彝族虎文化研究基地”,把双柏的文化奇葩彝族老虎笙推向了国际文化舞台;成立了双柏彝族查姆文化研究院,整理出版了“中国彝族查姆文化丛书”《阿左分家》《赛玻嫫》《齐苏书》3部彝文古籍,为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抢救保护作出积极贡献;连续举办六届双柏查姆诗会,积极打造“养生福地 生态双柏”文化品牌。双柏已然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沃土,双柏文学艺术悄然成为云南文艺版图上又一个新亮点和新高地。
崇文尚学的双柏,书写着教育强县的篇章
据《双柏县志》载: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始兴庙学,建书院,双柏开始有地方教育。清代重教兴文,人文逐渐蔚起,全县共设书院3所,义学10馆;先后出进士1名,举人57名,贡生220名。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地方教育开始发展。民国时期,以兴办地方教育,启迪民智为先务,培养师资,兴办女校,提高教师待遇,劝导适龄儿童入学,致教化渐开,以奋起人才。民国33年(1944年),创办双柏中学。终因经济贫困,教育不振,文化仍然落后,文盲充斥,边远山区更是如此,教育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教育事业稳步发展。1977年恢复高考至1987年,先后录取大学本科68人,专科109人,中专726人。教育的日益发展,不仅为上级学校输送了一批新生,为双柏的各项建设事业培养了一批有社会主义觉悟,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才,而且对提高各民族文化素质,繁荣文化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0年8月,南京大学牵头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助力双柏“中国彝乡教育重镇建设”合作协议正式签署,双柏教育发展翻开了崭新篇章。借力引智、借船出海的同时,双柏县坚持党建引领,以“学前教育扩规模、义务教育促均衡、普通高中提质量、职业教育出特色”为重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学前教育聚焦“游戏化”,优化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小学教育聚焦“优质化”,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初中教育聚焦“特色化”,形成“一校一品”文化特色;高中教育聚焦“品质化”,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职业教育聚焦“多元化”,努力培养一批“能工巧匠”。做细做实“校县合作”“校校合作”名师工作室、“南大海安班”、高考专家咨询委员会、教育发展基金等独具双柏教育特色的品牌纵深推进。与南京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昆明学院、楚雄师范学院、香港培侨中学等院校合作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开展,护航全县教育体育事业发展“行稳致远”。2022年高考,双柏县参考人数730人,600分以上8人,一本人数54人,二本人数681人,总上线率达100%。

尊师重教,崇文尚学,薪火相传,文明永继。迈步新征程,双柏将继续凝聚共识、汇集合力、全民学习,让崇文尚学在虎乡大地蔚然成风,为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力量,奋力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双柏篇章。
来源/双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