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哀牢秘境” 探秘古老“三笙文化”

日期:2025-04-08来源:转载点击:693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4月7日

《楚雄日报》四版

聚焦双柏县“三笙文化”

探秘彝族古傩仪的“珍存”和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活化石”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20/M00/01/7D/rBABlmfzjmmEB1-CAAAAANaliIg910.jpg

“笙”,是一种乐器,但在彝语里,它是舞蹈的意思。在双柏县,民间的欢庆舞蹈被称为“跳笙”。在与自然环境、民风民俗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双柏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笙文化”——“老虎笙”“小豹子笙”“大锣笙”。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9/M00/03/3C/rBABy2fzjyOEH7qfAAAAAICf6pk348.jpg

“老虎笙”队

双柏县,楚雄“南大门”,县内无一平方公里的平坝,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9.7%,是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在彝语中,哀牢山意指“虎豹出没的地方”,千年来,山林内,动物、植物、人类在这里和谐共生。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9/M00/03/3C/rBABy2fzjyKEc5vhAAAAAADIxh0205.jpg

群众文化活动

双柏县法脿镇小麦地冲村是彝族“老虎笙”的发源地,2009年,双柏县和法脿镇分别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虎文化之乡”和“彝族老虎笙之乡”。生长在此的苗从波是“老虎笙”传承人,从12岁起,他就开始跟着父亲跳“笙”。他说:“传说有只老虎来到了我们小麦地冲村,从此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我们就认为老虎是吉祥与平安的象征,每年都在村子里跳‘老虎笙’,通过扮演、模拟老虎与自然沟通,祈愿自然给我们更多馈赠和保护。”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20/M00/01/7D/rBABlmfzjm2EWzTSAAAAABoh0oY224.jpg

送“虎”归山。郎晓玲 摄

在生态环境影响文化的同时,文化也在保护生态环境。彝族人对于动物、植物、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使他们一直遵循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法则,数千年来保护着自己生存、居住的环境,这种取之于自然、依赖于自然的生存方式,也使得他们更懂得感恩,以深深的敬意来感激大自然赋予自己的一切。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20/M00/01/7D/rBABlmfzjmuEebGZAAAAABciqf4953.jpg

“老虎笙”表演农事活动。朱莹 摄

用颜料在身体上画出老虎的眼睛、胡须与斑纹,身着黑布衣服,用最粗糙的灰色羊毛毡子扎出老虎的耳朵和尾巴,将其披在身上,再在颈部拴上虎铃,“老虎”便扮好了。随着彝族毕摩的祈福声响起,每一位参与者都装扮得如同猛虎,毛毡披肩裹在身上,脖子上悬挂着铜铃,舞步之中响起清脆的铃声,仿佛天地间都被这热情洋溢的节奏所唤醒。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9/M00/03/3C/rBABy2fzjyaEcN37AAAAAFVRmGo426.jpg

相约虎乡大地,情牵秘境双柏。郎晓玲 摄

“老虎笙”,贯穿“请虎、祭虎、跳虎、送虎”等情节,形式有模仿老虎生活习性的12套虎舞和表现人类生产、劳动的一系列舞蹈,舞者们用奔放雄浑的姿态,演绎着“猛虎出山、播种、割谷”的故事,用舞蹈祈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用舞蹈指导子孙后代如何生活与劳动,用舞蹈崇敬自然、赞美生活。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9/M00/03/3C/rBABy2fzjyaEZrZGAAAAANEUVqo822.jpg

“老虎笙”演出现场。崔剑龙 摄2008年6月,彝族老虎笙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古朴、神奇、原生态的彝族传统舞蹈,被中外学者称为彝族古傩仪的珍存和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活化石”。苗从波说:“彝族祖祖辈辈都跳‘笙’,除了我们村跳‘老虎笙’,还有别的村子跳‘小豹子笙’‘大锣笙’,这些舞蹈中,承载着我们彝族的历史文化和原始记忆,也正是因为跳‘笙’,我们每年都欢聚一堂,越来越团结、友爱、勤劳、勇敢,所以我们更要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三笙文化’。”

时至今日,跳“笙”不仅是当地人祈福的方式,更成为一种有活力的文化现象,承载着民族文化的流传。在数千年的繁衍生息中,当地人学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法,并用节日的形式传承至今。每逢“虎文化节”,村民们和外地游客都会聚集在一起跳“三笙”过节,在展示“三笙文化”的同时,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学习、传承非遗。(记者 杨晶晶 谢顺畅 通讯员 尤国兴 杨梦辰 孙净蓉)

来源丨楚雄发布

名称:电话:
共0条评论

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