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非遗 | 杨家兵:“老虎笙”的守望者

日期:2025-05-15来源:转载点击:451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作者:张雪梅

“老人们说虎爪要像抓住山风,虎啸要震醒地脉。”在篝火摇曳的传习场,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法脿镇麦地村委会麦地冲村民小组组长杨家兵身着虎纹毡衣,向学员们演示如何用腰肢的震颤表现猛虎的蓄势过程。杨家兵作为一名基层的文化工作者,同时也是一名镇人大代表,守护文化、赋能发展在他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20/M00/03/9F/rBABlmglkyyEDE88AAAAANRh9GM009.jpg

每当农历正月虎笙节的火把照亮彝寨,杨家兵率领的虎纹舞队便以矫健舞步唤醒沉睡的山谷。“祭虎”“接虎”“送虎”反映了彝族先民的崇虎观,“老虎耕田”展现着农耕文明的智慧,每个动作都是解码彝族虎图腾崇拜的活态密码。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21/M00/01/3F/rBABmGglkyuEPBXYAAAAAC2WAPw125.jpg

杨家兵自幼浸润在彝族虎文化中,特别对彝族老虎笙入迷,他深知这一古老舞蹈承载的不仅是彝族先民的虎图腾崇拜,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他从小就跟随父辈们学跳老虎笙,在父辈口传心授的朝夕相伴中,他不仅熟练掌握了老虎笙的舞步技艺,更将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密码融入血脉,也早早在他的心中种下了守护文化根脉的种子。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21/M00/01/3F/rBABmGglkyyEQU9hAAAAADbj6_o320.png

如今,随着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外出发展,传承和学习老虎笙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面对这样的境况,作为人大代表的杨家兵在履职笔记上写下了“不能让文化断代成为文化振兴的缺口”,时时提醒自己。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20/M00/03/9F/rBABlmglkyuEEmKgAAAAABFU_dA259.jpg

杨家兵深知,非遗传承需要创新与推广。为此,他牵头成立小麦地冲老虎笙协会,积极动员村里有爱好的适龄青年都加入协会,学习和传承老虎笙。在村内开展老虎笙技艺传承培训,主动与镇文化站及镇中心校联系,将学生作为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主力军,通过“文化进校园”,他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积累多年的老虎笙技艺,在青春洋溢的学生演绎的老虎笙中,虎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在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杨家兵的努力下,老虎笙协会会员已发展到200余名,全镇已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5名,组建200余人的小麦地冲跳虎队一支,实现了“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9/M00/04/E3/rBABy2glkryEFfVwAAAAAOnCIvM877.png

自当选镇人大代表以来,他积极参加会议,认真审议各项工作报告,积极建言献策;在闭会期间,他依托镇人大代表联络室广泛收集社情民意,积极参与调研,收集非遗保护与开发的意见建议,提出了整合文旅资源、建设跳笙广场等建议,推动了实际问题的解决。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9/M00/04/E3/rBABy2glkrqEP-yFAAAAACCtStM502.jpg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将学习更多知识,坚持履行代表的职责,做好非遗传承,助力乡村文化发展。”杨家兵用行动诠释了一名镇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用双肩扛起非遗传承的使命,在挚爱的乡村舞台上书写着民族文化与时代共振的履职篇章。

转自:“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来源:双柏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单位:双柏县法脿镇人民政府

名称:电话:
共0条评论

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