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近年来,随着《双柏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及国家《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推进,双柏县乡村文化发展的短板日益凸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文化阵地使用率不高。双柏县84个行政村共建设有农家书屋99个、村文化室84个、建有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1个、8个乡镇基层服务点、双柏县84个村委会全部建有农文网培训学校分校。2017年双柏县整合党建、扶贫项目在22个贫困行政村236个村民小组启动文化活动室、体育场建设,其中活动室265个,2018年启动建设第二批村民小组文化活动室、体育场建设150个。目前,全部工程建设完成投入使用。
(二)专业人才队伍结构不平衡
双柏县八个乡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有编制25人,在编在职24人,文化站实际在岗人员11人,村(居委会兼职)文化管理人员84人。从人员结构情况看,乡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及村(居)委会基本都是兼职,仅仅只能满足开门和关门,对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新招收的工作人员,基本都是在乡镇行政机关上班,常年在编不在岗。
(三)服务内容形式、资金投入不平衡。由于乡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建设年限久,功能规划不合理,使得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在开展服务时受场地等等的限制,不能开展或很好的开展服务。资金下达到乡镇财政后,就基本不用于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的支出。同时,受人力情况的限制,乡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承担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完成好乡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大部分乡镇只有1个工作人员,所以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组织活动,以及对村委会一级进行指导,导致村委会一级文化室“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严重,城乡公共文化发展严重失衡。
(四)“送文化”与“种文化”意识得不到转变。长期以来,“送”文化下乡成为县级以上文化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确实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但是,这种文化下乡力度不够,文化适应性、供应针对性不强,不能真正让老百姓感觉到身临其境。就比如看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等看结束了也就结束了,只能让群众得到暂时满足。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及广播电视的全面覆盖,文化下乡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显:一是文化下乡次数太少,一个乡镇基本就只能到政府所在地进行象征性的开展文化活动,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二是文化下乡的内容针对性不强、创新性不强、贴近性不强,时间长了,农民就对此失去了兴趣,导致对整个文艺失去起码的信仰。三是侧重“送”,偏于“种”。文化下乡培训力度太低。在形式上,搞演出活动的多,办培训、辅导的少。文化下乡时热热闹闹,离开后又是冷冷清清,只是送文化下乡而没有下乡“种文化”。
(五)民间文化传承人逐年减少,外出务工人员日益曾加,农村传统文化传承出现断档现象。多数民间文化传承人都年老体弱,只能通过口传将自己民族的一些习俗简单传给下代,而年青人对待当前农村文化采取了一种与己无关的漠然态度,自身缺乏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农村传统文化传承出现断档,由于大多数农民没有相应的技能,同时又没有能够对村民进行组织和培训的农村文化能人,导致农村组织活动很难开展。
二、对策建议
(一)要多渠道加大投入,切实解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缺少资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突出困难。目前大多数农村的经济状况只能满足自己的生产生活,这就决定他们短期内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解决文化发展经费问题。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一个重要的保障,就是要调整资金投向,用好文化经济政策,不断加大经费投入。一是政府从财政收入中划拨出一定的资金作为文化建设资金。文化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农村文化站、文化室的建设,使之能正常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也可以集中使用,搞一些规模较大的文化设施建设或其他文化项目建设。二是开展以文补文、多业助文,增强农村文化事业自身发展的活力。市场机制的渗入,既使文化事业不能完全依靠国家投入,又为文化和经济的联姻提供了契机。让市场机制尽快进入到文化领域中去,强化文化系统人员的商品经济意识,使文化活动既创造社会效益也创造经济效益。
(二)要重视人才培养,抓好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将“送”文化转变为“种”文化。一是加大对乡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专人不专用情况的专项治理,对确实不适合从事文化艺术体育工作的人员和自愿从事文化艺术体育工作的人员进行彻底的编制调整,保证每个乡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核定编制3人满编在岗从事文化艺术体育工作,为振兴乡村,繁荣基层文化,发挥乡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村文化室设备设施作用丰富基层群众文化,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是对乡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给予在职称、职务晋升上给予倾斜,对人生工作期全部在乡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从事文化艺术体育工作的人员给予在子女就学、就业等方面给予照顾和倾斜,对工作作出贡献,并被群众承认的人员进行广泛宣传。三是建议整合乡镇工会、共青团、妇女等社团组织,增加乡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编制到5人,专职从事工会、共青团、妇女、乡镇文化艺术体育工作,达到资源共享,人力优化,群众文化活动繁荣的目的。
(三)加大对民族传统地区的保护,加强对民间艺人的管理,重点发掘农村“文化能人”,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在当前农村文化激射中,一方面是人才匮乏,一方面是很多掌握一技之长的农村文化能人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农村文化不能单单认为是从外面请演员唱唱戏、跳跳舞,忽略本土文化对精神生活的影响和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在基层挖掘优秀文娱人才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一条必由之路。
(四)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增强文化活动吸引力。一是由县级策划大规模的文化艺术体育活动,轮流在乡镇举办。同时,由县财政单独对活动举办地场地条件进行预算和补助,通过活动的举办不断促进乡镇文化艺术体育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提升;通过活动的举办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达到繁荣乡镇、振兴乡村的目的。二是加大审计力度,确实保证中央对农村文化资金专款专用,杜绝弄虚作假挪用资金的行为。
(五)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创新力度。农村文化创新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措施,各地政府部门应当在组织农村文化活动时,重视对于各类活动从创作到组织到演出的创新,以便使农村文艺节目更多地受到农民的喜爱。政府加大对农村文艺创作的投入。鼓励文艺工作者到农村采风,体验生活,创作贴近群众生活的、具有健康向上的作品。同时限于农民的消费能力,农村题材的作品在市场可能处于一定的劣势,国家应当完善补偿机制,保证文艺工作者在市场上有一定的利润可图。农村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如果政府能够扩大创作投入,培育起农村文化消费市场,这不仅对活跃农村文化有好处,同时也可能将扩大农村文化市场,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极大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