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编班”实践教学——楚雄地区民间戏剧调研采风之彝族民间仪式戏剧

日期:2023-10-30来源:转载点击:1089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实践教学

2023年10月25日上午,云南艺术基金2022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云南少数民族戏剧暨地方戏曲编剧人才培训班”,调研采风活动进入第二站。在项目负责人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院长杨军老师和戏文系副教授苗露老师的带领下,师生学员共计30余人一行走进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开展调研采风民族民间戏剧活动。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4/M00/00/C4/rBABZ2U7X9OEfKlTAAAAALMsLVo537.jpg

双柏县历史文化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民族民间文化璀璨夺目,山歌小调灿若繁星,民族传统节日异彩纷呈。如彝族创世史诗《查姆》、叙事长诗《赛玻嫫》享誉海内外,被称为彝族“根谱”;彝族民间说唱《阿佐分家》被称为彝剧“始祖”;彝文医药书《齐苏书》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早12年;彝族传统舞蹈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被称为彝族古傩仪的“珍存”和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活化石”,引起了中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彝族老虎笙和彝族创世史诗《查姆》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传统体育《打陀螺》列入国家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被誉为“虎文化之乡、查姆故地、绿孔雀家园”。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4/M00/00/C4/rBABZ2U7X9OEFDT1AAAAAPTAznQ372.jpg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3/M00/07/C3/rBABVWU7XyuEQWWdAAAAAOZd-mM817.jpg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4/M00/00/C4/rBABZ2U7X9SEH8EjAAAAALNAGXU770.jpg

上午10时,培训班一行在双柏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岳春燕的陪同下,前往双柏县毕摩文化展厅开展调研采风,在彝族毕摩毕正良老师的祈福经中参观了查姆古籍的真容,听他声情并茂地解说了双柏的三笙文化及双柏的民族风情、服饰、器乐等等。学员们听完毕摩的介绍,感受到了彝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并强化了对民族文化交融性的认识,同时也增进了对于民族团结的认识和情感。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3/M00/07/C3/rBABVWU7XyuEKmCIAAAAADiHC9g778.jpg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3/M00/07/C3/rBABVWU7XyuECCItAAAAACX9-Uo139.jpg

下午14时继续前往双柏县法脿镇中国传统村落李方村,观看了彝族“三笙”的表演。首先表演的是彝族“老虎笙”,“彝族老虎笙”既是祭祀性舞蹈,又是自娱性很强的舞蹈,既古朴又原始,是彝族虎图腾的“活史料”,流传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的法脿镇小麦地冲村和大庄镇的木久郎村。彝族先民认为虎尸分解创造了万物,形成了独特的彝族虎宇宙观。崇虎、敬虎,以虎为其祖先,自称倮倮(汉语为虎),即自称为“虎族”。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4/M00/00/C4/rBABZ2U7X9SECJLnAAAAANO6bF0979.jpg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3/M00/07/C3/rBABVWU7XyuETAbqAAAAADLnq-4778.jpg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3/M00/07/C3/rBABVWU7XyyEM7umAAAAAL5pezI813.jpg

法裱镇的小麦地冲是老虎笙的发源地。小麦地冲彝族每年的正月初八到十五都要举行历时八天的“虎节”,虎节期间有“祭虎”、“接虎”、“跳虎”、“送虎”。老虎笙舞蹈动作包括了反映老虎习性特点、生产劳动场景、摹拟农事劳作、驱邪消灾、祈福迎祥等活动;反映了彝族先民的崇虎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发展观;反映了彝族人粗旷、豪放、勤劳的性格,承载着彝族许多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亲和力的标志,又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平台,有很高的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价值,被称为彝族虎文化的活化石,双柏被誉为虎文化的故地。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4/M00/00/C4/rBABZ2U7X9SEEATCAAAAAE2UJC4752.jpg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4/M00/00/C4/rBABZ2U7X9SEQBePAAAAAE6SC5w126.jpg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3/M00/07/C3/rBABVWU7XyyEScX5AAAAAI4oBkk093.jpg

接着学员观看了“彝族大锣笙”,大锣笙流传于双柏县法脿镇的者柯哨、李方村、上者窝和大庄镇桃园、麻栗树等地。传统的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火把节期间举行,打跳时间集中为农历二十五日晚和二十八日,至二十八日晚送火把时结束;各地农历正月初二、二月初二和农村的重大喜庆节日也跳,不同的日子跳舞有不同的形式和寓意。舞者均为青年男性,戴传统木制或纸糊面具,着短裤、草衣、赤脚、手提大锣,鸣锣起舞,锣声变幻不定,舞蹈形式多样,由特定的人来完成,内容为祈福驱邪,核心是一种以“傩”为主的祭祀活动。彝族大锣笙寓意着彝家人民对于真善美的追求,通过跳大锣笙缅怀祖先,教育后人要懂得感恩,要做诚实守信的人。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3/M00/07/C4/rBABVWU7XyyEFRrsAAAAACD4QWY987.jpg

在观看展演展示的过程中,学员们纷纷拿出手机,认真纪录非遗传承人的展演展示,生怕错过每一个精彩瞬间。

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采风教学这项艺术实践活动,能够扩大学员的视野,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更深入的增长各种知识,提高对民族民间戏剧的热爱,汲取创作灵感,有助于提升学员的创作能力。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4/M00/00/C4/rBABZ2U7X9SEZkCYAAAAAGq4eG8026.jpg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4/M00/00/C5/rBABZ2U7X9SEXO1YAAAAALGSrqk390.jpg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3/M00/07/C4/rBABVWU7XyyEIAyiAAAAAHZCp7k234.jpg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4/M00/00/C5/rBABZ2U7X9SEcXCMAAAAAIuvolM006.jpg

最后,杨军院长作调研采风总结到,安排调研采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员在今后创作过程中能多方位展开想象,拓展创作思路,让同学们走出课堂,走进民间,深入了解各少数民族地方戏剧戏种特点,增加创作灵感。希望同学们要应从历史的角度深入挖掘创作内容,真正贴近生活、贴近人民、贴近时代,充分利用既有资源,发挥既有优势,广泛搜集创作题材,争取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有影响力的戏剧作品,为云南戏剧作出贡献。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3/M00/07/C4/rBABVWU7XyyEGImnAAAAAIUZKRU686.jpg

此次调研采风活动策划科学合理,工作开展严谨细致,环节衔接顺畅有序,内容丰富多样,气氛活跃,学员们表示都很喜爱这种理论与采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学员笔记——学员:李斌

图片摄影:郭宴希

内容审核:杨军 杨洋

来源:云艺戏文

名称:电话:
共0条评论

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