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绣花针 绣出致富路

日期:2023-12-15来源:转载点击:773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云南楚雄网讯(通讯员 罗文学  刘明东)大麦地镇底土村传承着一种独特的刺绣技艺——堆绣,因其针法繁密、色与色之间过渡、递进而有鲜明的层次感,使其图案立体感极强,具有“浮雕效果”而闻名。近年来,大麦地镇底土村党总支底土村民小组第二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聚焦堆绣产业发展,以绣娘队伍建设、堆绣产品设计、搭建产业链条为抓手,推动底土堆绣走出大山、跨过大河,让堆绣成为农村妇女打开“放着牛、带着娃、养着家”美好愿景的“金钥匙”。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4/M00/06/64/rBABZ2V5esKEKAjbAAAAAOcvIK0816.png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4/M00/06/64/rBABZ2V5esOEPRspAAAAAL-R88A815.png

支部引领、党员带动,合作社“办起来”。聚焦底土堆绣以绣娘单线制作、本地销售为主的传统经营模式,以及没有对外定点销售、订单预订、批量生产的产业发展小、散、弱等问题,党支部本着“支部领办、组织起来、共同富裕”原则,成立双柏底土刺绣专业合作社,在党员绣娘的带动下把60多名农村妇女组织起来并签订服务协议,以“支部培训+党员带头+公司订单+合作社组织+社员生产”的发展模式和“加工+电商+销售”经营模式,提供从绣品生产到销售的一站式全链条服务,党支部全程参与刺绣产业发展各个环节,不仅有效推动了产业发展,也进一步提升了党组织的服务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5/M00/01/5C/rBABBmV5euSEITI3AAAAAMopQFM296.png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5/M00/01/5C/rBABBmV5euSEHqvaAAAAAMwft44196.png

传承技艺、抱团发展,本土绣娘“育起来”。随着时代发展,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底土堆绣也面临着技艺传承、人才流失等诸多问题,党支部不断创新人才培育模式,把培养乡土人才、致富带头人作为彝绣产业发展的关键,采取申报非遗传承保护一批、拜师收徒“传帮带”一批、鼓励动员返乡一批、企业合作带动一批、主体培育发展一批的“五个一批”培养模式,成功申报州级彝绣传承人2人、县级彝绣传承人4人,搭桥拜师学艺“传帮带”48人,动员外出务工妇女返乡创业12人,牵线彝家公社、彝笙源等专业企业合作签约绣娘38人,鼓励引导年轻村民从事彝绣经理人、销售经营等13人,乡土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绣娘队伍由“小”壮“大”。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5/M00/01/5C/rBABBmV5euSEB08BAAAAAJULzC0661.png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4/M00/06/64/rBABZ2V5esOES7o7AAAAAAc_OmQ814.png

转变思路、拓宽市场,致富产业“兴起来”。针对堆绣产品大多以布鞋、裹背等传统物件为主,图形复杂导致人工成本大、售价过高,图案设计、色彩搭配没有IP支撑,与当前的年轻消费群体在观念上存在冲突的情况,党支部深挖传统文化资源和年轻群体穿搭需求,以“绿孔雀”“虎文化”“小豹子笙”为主线,设计底土堆绣符号,开发文创产品、特色配饰、潮流服饰三大系列产品,让底土堆绣技艺在传承保护中实现与时尚潮流的有机结合,推动彝绣产业和旅游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促进绣品向商品转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来,依托党员活动阵地开展彝绣技能培训9场1000余人次,参加省文博会1次,州级刺绣展销及比赛活动等8次,完成刺绣订单3批102件,绿孔雀和虎文化文创作品10套,绣娘每年增收4300余元,实现农村妇女家门口就业,指尖“绣”出美好生活。

来源:云南楚雄网

名称:电话:
共0条评论

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