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尼山乡基本情况
爱尼山乡位于双柏县西南部,东与法脿镇相连,南与玉溪市新平县隔江相望,西与独田乡毗连,北与妥甸镇接壤,距离县城42公里,辖旧哨、大箐、海资底、力丫、麻海、六合、把租7个村委会,189个村民小组,381个自然村。共有党员685名,设党委1个、机关党支部6个,村级党总支7个,村级片区党支部34个。爱尼山总户数4308户,总人口12518人,少数民族5244人,占总人口数的41.09%。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9人。全乡有汉、彝、白、苗、哈尼、傣、回、傈僳、壮、瑶、拉祜等11民族。有耕地面积31394亩,其中水田7972亩,旱地18156亩。境内最高海拔2250米,最低海拔556米,海拔落差大,立体气候明显,森林覆盖率高达93%,有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素有“黑山羊之乡”、“野生菌之乡”的美誉。
爱尼山乡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民间艺术“三月六”的发源地,爱尼山乡有三个特点:一是国土大乡,人口小乡。全乡国土面积为675平方公里,仅有全乡总人口12518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9人;二是资源强乡,产业弱乡。我的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3%,现有林地面积87.6万亩,人均占有林地面积70亩,但目前还没有把资源优势完全转变为经济优势,林业产业的发展还处在探索起步阶段;三是环境优乡,基础劣乡。我乡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质量特别好,素有“天然氧吧”的美誉,还被誉为虎乡“绿海明珠”、 “野生菌之乡”,但由于我乡地广人稀,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加之政府的财力有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还较为薄弱,路面等级低,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
双柏县总馆爱尼山乡分馆基本信息
爱尼山乡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体育服务中心现有专业技术编制3个,在编3人,在岗2人。总占地1366.6平方米,主体办公用房366.6平方米,新建于2006年8月,属四楼砖混结构,设有办公室、展室、培训室、图书借阅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室等9个(厅)室;室外活动场地1000多平方米,除供业余活动外还可以开展大型文体活动及培训。目前,中心内(厅)室都实现免费开放。 7个村(居)委会 达到“九个有”;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达到“十个有”。在有条件建设的村(社区)居委会,都建设有财政补助的标准篮球场一块,乡村大舞台覆盖7个行政村,全乡72个村民小组已经建盖村级文化活动室。2021年,乡政府所在地建设标准足球场一块。所有项目已经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
工作开展情况
(一)总分馆制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1、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爱尼山乡辖7个村(社区),截止2023年12月初,共建成农家书屋9家。在县文旅局的关心和支持下,2018年双柏县首家“书香民宿”也在爱尼山乡国飞药膳庄园建成并投入使用。力丫村委会“乡愁书屋”在县图书馆的积极支持下,已经建设并投入使用。目前,每个服务点图书室面积都在50平方米以上,乡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体育服务中心藏书3250册,其余每个点藏书1573册左右(2022年每个点新增200册),全乡共藏书12861册,全面完成了全乡现有图书数据库录入工作。各个农家书屋都为广大群众免费开放,节假日错时开放,达到了免费开放时间每周不少于56小时的要求。2023年,海资底社区文化室列入提升改造项目,力争2024年1月份验收并投入使用。
2、以考核为鞭策,力促“六统一”。一是统一标识,实现了7个村(社区)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公示上墙。二是统一平台,实现图书集群管理系统应用、图书数据录入、制作发放一卡通借书证,实现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平台建设管理使用平台统一,并且明确专人进行更新和维护。三是统一资源调配,分馆同步建设图书馆总分馆运营监控管理系统、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人流量统计系统、监控系统,同步配送公共文化一体机,图书文献资源实现统一采购、编目、配送、通借通还。四是统一人员培训,通过请上来和送下去两种方式,对村级服务点和广大群众分门别类开展培训活动,以培训带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推广。五是统一服务规范,按照行业管理规范化要求,图书分类、书标、排架、磁条、藏书章、读者记数器、监控、台账、工作台、墙体文化等都按照县总馆统一的工作规范进行提档升级。六是统一绩效考评,按照县对乡分馆建设、乡对村级服务点建设的考核要求,把相关内容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考核,确保不断提升分馆和服务点的服务效能。
(二)、开展文化工作情况
1、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扩大文化服务范围,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体育服务中心积极转变工作思路,采取工作重心下移的方法,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乡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体育服务中心在人力财力有限的条件下,积极争取群众意见,尽量将培训送到村组,将文化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加大群众享受文化惠民的成果。全年共深入村组开展文艺队培训29场次;组织大型体育活动3场次。同时,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努力构建形式多样、活动经常、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繁荣。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农村电影放映”、文化志愿服务等群众性文体活动,深入挖掘“三月六”等本土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做好非遗传承发展。结合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文艺宣讲,发挥机关站所和民间文艺队的力量推出文艺精品9个。打造旅游特色线路,推出线上全域旅游手绘地图和旅游智慧导览系统,深入推进“文旅+”,擦亮“云药之乡 康旅圣地”品牌。广泛挖掘和培养本土绣娘队伍,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加快培育。
2、服务功能日趋多样。在乡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体育服务中心、村“农家书屋”及文化活动场所全面实现免费开放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通过邀请专家上课、举办培训班、文化下乡活动、周三干部职工学习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和阅读活动。全年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文化志愿者等培训5场次,培训人员达130多人次。组织村(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及文化专(兼)职人员培训4期,培训130多人次。结合群众文化需求,充分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村委会、社区服务点,开展种植、养殖、科技带头人培训35场次,培训种植、养殖、科技带头人160多人次,得到了广大群众一致好评。每个季度都举行一次范围广泛的读书活动。
3、“扫黄打非”及文化市场管理工作
在文化市场的管理过程中,严格按照“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的方针,对申请的文化经营户进行认真的调查,严格审批上报申请。目前,我乡辖区内没有电子游戏、网吧及歌厅,有流动音像制品销售户一户、打字复印三家。依法规范文化市场,促进全乡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深入开展好“扫黄打非”工作,成立乡村两级联动的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对文化市场进行检查,特别注重净化校园周边文化环境。
4、加强对非物质文化的管理
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确保及时上报。目前,全乡储备的民间艺人有28人,全部为近年参加过县、乡、村演出或乡文艺队的文艺骨干和传承人所带徒弟。乡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体育服务中心积极配合村(社区)居委会,加强对他们的跟踪与管理,对他们日常活动情况进行关注,将他们的资料收集整理完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积极将他们逐级申报,熊正富成功申报为第六批县级三弦制作传承人。一是积极引导传承人参加活动,定期不定期组织传承人参加村级文艺队伍及文化爱好者的辅导;二是要求传承人主动到各校点进行传承培训每人不少于4次;三是是遵纪守法,全年内没有违纪违法行为。
在抓好日常工作的同时,积极配合县主管部门,切实做好文物普查工作,认真做好资料的搜集上报,圆满完成了全乡的文物普查上报工作。
(四)广播电视体育工作开展情况
1、在有线电视的管理方面,一是加强辖区内有线电视户的维护管理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和县网络公司联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收视;二是定期不定期对辖区出售卫星接收设备的零售户进行检查,坚决遏制非法销售、安装地面卫星接收设施(小锅)行为;三是积极配合县网络公司,全面开展好双柏县应急广播系统摸底上报及前期准备工作。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完成辖区内75套应急广播设备的安装,并投入使用。
2、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发展
目前,爱尼山乡7个村(社区)居委会都建设有一块享受财政补贴的标准篮球场,有体育健身场所及相应的文体设施。定期不定期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积极组织干部职工组队参与双柏县统一组织的职工运动会。
(五)、绿色生态和旅游业发展情况
1、厚植发展优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近年来,爱尼山乡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厚植发展优势、深入挖掘资源潜力,结合爱尼山乡乡情特点,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气候条件,把多样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后发优势。一是国土大乡。全乡国土面积为675平方公里,仅有全乡总人口12521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9人,广阔的国土面积为全乡经济社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为全乡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资源强乡。立足“云药之乡”资源禀赋优势,加快推进中药材标准化基地和道地药材繁育基地及中药材交易市场建设,加快打造海资底、大箐百亩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真正实现“药材”到“药财”的转型。依托“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乡两块“国字号”招牌,建设好“中国彝乡·康养小镇”项目,深入推进“旅游+”,不断丰富旅游新业态,打造育种、种植、研发、加工、销售、康疗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提升爱尼山乡人气。三是环境优乡。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质量特别好,素有“天然氧吧”的美誉,还被誉为虎乡“绿海明珠”、“野生菌之乡”,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下步爱尼山想发展乡村旅游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爱尼山乡始终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探索绿色生态发展的新路子,绝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发展。
2、夯实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强化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制定完善村规民约,传承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着力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3、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起步良好。切实做好文化旅游产业与大健康产业“无中生有,有中生新”这篇文章,依托一带一路、森林资源、中草药种植等产业和气候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生态农庄、药膳庄园、农业休闲观光、健康养生游等三产高度融合发展的现代康养旅游业,国飞药膳庄园、安龙哨、大岔河等生态农庄建成并投入使用,双柏县首家“书香民宿”在国飞药膳庄园建成并投入使用。奋力挖掘、演绎和传承好“三月六”“葫芦笙”等民间文化,让爱尼山乡“天然氧吧”、虎乡“绿海明珠”、“野生菌之乡”、“黑山羊养殖之乡”、“云药之乡”的美誉,真正响起来、硬起来并转化为发展优势,成为人们健康生活的向往之地。
4、全面制定手绘地图。手绘地图是由专业设计团队采用特定软件,以原图复刻手法,从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对全乡的旅游资源进行全景展示。主要交通路线、中药材种植基地、森林民宿、药膳庄园、观鸟点、水果采摘基地、山川河流等都以生动形象的插画形式呈现,图解爱尼山乡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并有游玩、住宿、购物、美食、出行路线等详细攻略,为游客提供“一站式”的导游服务。该系统提供高德、百度、腾讯等导航服务,驾车、步行路线均能实现导航功能。游客只需提供GPS精确定位导航服务,便可定位开启探访“康养之旅”的一键导航。游客也可以针对美食、住宿、商店、种植基地等进行分类导航。下一步,爱尼山乡的节庆、旅游体验等活动都会以图文介绍方式及时接入系统,让游客时时掌握游玩新动态。
5、突出综合治理,着力打造优美绿色环境。坚持走资源节约、生态平衡、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把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牢固树立环保优先、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促保护的理念,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氛围。加大对乡、村环境整治力度,坚决制止乱搭、乱建、乱挖、乱采行为。依托妥海戈线通畅的交通路线,借势沿线森林资源、中草药种植等产业和气候优势,打造自驾游避暑及特色产业体验区;借势马龙河流域低热河谷气候、热作产业开发等优势,打造低热河谷热带农业观光体验区。大力发展以田园风光、乡村旅游、乡土文化体验、农家乐等为主的乡村旅游,构建“一院一特色、一院一精品、一院一故事、一院一传说”的庭院旅游经济体,形成多样化的乡村休闲旅游系列。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由于我乡地广人稀,村组四散,受地理条件限制,组织文体活动难度越来越大。
2、文化和服务中心长期在岗1人,承担全部中心工作,既要服从中心工作又要干好本职工作,无法顾及全面。
四、下步工作计划
(一)积极营造“节赛”氛围。充分发挥“节赛”拉动作用,大力发展“节赛”经济。进一步挖掘爱尼山民族文化节日、民族体育深刻内涵,积极搭建“节赛”平台。认真举办好中国·爱尼山云药康养文化旅游节,积极探索办节办赛新模式,逐步实现由政府为主体向“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转变。
(二)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以加快旅游建设发展为契机,以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积极推动旅游与特色农业融合发展,依托优美的田园风光、丰富的农产品、林果产品等特色资源,优化农业种植结构,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打造庄园经济和特色乡村,提高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水平。积极推动旅游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增强满足游客多样化消费需求、吸收社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带动扶贫开发、促进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
(三)推进旅游招商工作。积极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根据国家和省州县的投资政策和产业政策,采取多种形式,鼓励社会资本依法公平参与项目开发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坚持招商选资,有针对性的挑选有实力、水平高、业绩好、讲诚信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开展重点招商、上门招商。认真营造亲商、扶商、爱商的良好投资环境。
(四)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以品牌打造和业态创新为重点,努力提升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要素发展的规模、质量、效益和水平。加强统筹规划,合理发展特色民居客栈,不断优化住宿条件,依托辖区内丰富的农产品、林产品等生物资源优势,大力开发爱尼山地方特色产品,开发药膳、地方名特食品、彝族菜肴、风味小吃等为主的特色餐饮文化,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