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彩云南 养寿到双柏】大麦地镇底土粑粑:彝山深处的原味传承

日期:2025-04-29来源:转载点击:246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舌尖上的地理印记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9/M00/04/04/rBABy2gK2peEClDbAAAAAN_uk_M293.jpg

在双柏县大麦地镇,群山环抱的底土村藏着一种彝家传统美食——底土粑粑。这里地处红河流域干热河谷,特殊的紫土富含矿物质,生长的苦荞带着山野的清香。古朴的彝族人民将这份自然的馈赠化作掌心美味,用石磨碾磨、柴火蒸烤,让每一口粑粑都烙印着北纬24.32°阳光的味道。2024年,底土粑粑被列入双柏县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制作工艺与风味成为大麦地镇的一张文化名片。

古法制作的非遗密码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9/M00/04/04/rBABy2gK2pqEUVYiAAAAABSRNE8366.jpg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掠过哀牢山脊,底土村的阿嬷们已开始淘洗当年新收的苦荞。遵循着代代相传的“三泡三磨”古法:山泉水浸泡使苦荞软化,石臼舂打保留粗纤维,以小麦粉、苦荞粉、红糖、香油为主要原料,配以花椒粉、草果粉、茴香籽粉等香料糅合发酵赋予活性菌群。将发酵好的面团过秤,均匀分成面剂子,在特制的圆木板上按压成圆形面饼,在饼上刷上红糖糖浆,撒上一层白芝麻。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21/M00/00/60/rBABmGgK2wmEKRI8AAAAACOgfLY444.jpg

将初步成型面饼放在自家的铝制盆中,经过上下两层炭火慢慢烤制,仅需二十分钟的等待,色泽金黄松软香甜的底土粑粑跃然眼前,扑鼻的香味随之而来,咬下第一口时,酥脆外壳在齿间迸裂,荞麦香混着炭火独有的烟熏味,软糯的内芯裹着若有似无的清甜,那是故乡土地馈赠的醇厚滋味。唇齿间那句“虽是他乡客,情牵故园心”突然有了具象的形状——原来家乡的味道早已渗入血脉,每一口咀嚼都在重温童年时围坐灶台的温暖,每一缕香气都承载着记忆里永不褪色的乡愁。

文化场景中的文化礼赞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20/M00/02/BF/rBABlmgK2dqEJgdXAAAAAF3lSIo567.jpg

在彝家火塘边,粑粑不仅是情感的载体,还与彝族节日习俗紧密相连。每年中秋,底土粑粑既是团圆宴席的主角,也是祭祀祖先的供品。其无馅料、朴素外观的特点,凸显了彝族人民对“原生态、纯手工、无添加”的坚持,不仅是对食物本味的执着,更是对生命原初状态的虔诚礼赞。

这片被太阳晒得发烫的红土地上,粑粑不仅是果腹之物,更是彝族人民对待自然的哲学——简单食材里藏着山川的呼吸,手掌温度中延续着千年的生存智慧。

文字:谢宇莹

图片:来自干部职工

来源:大麦地镇

名称:电话:
共0条评论

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