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平‖查姆湖畔的烈士纪念碑

日期:2021-04-25来源:转载点击:3789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查姆湖在双柏县城的东南角,湖水清澈,鱼翔浅底,四周树木葱郁,时常翠碧如洗。四季花开不同,妍而热烈,各显芳姿。湖的东面虎山上,矗立着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

双柏县历史悠久,两千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就已设置建制县,是西南与中原文化交流交融最早的地区之一。双柏县自古以来就是彝族聚居之地。当地彝民勤劳朴实、聪慧包容,也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斗争精神,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迹。

20世纪30年代的双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彝族人民反抗“三座大山”的斗争火苗就已点燃。1936年10月,为了摆脱国民党地方武装对革命力量的围剿,由中国共产党党员陈世昌(又名陈茂吉)率领楚、双、峨、易游击大队在楚雄三街组织武装暴动,打响了楚雄革命武装暴动的第一枪,翻开了双柏革命斗争的新篇章,在云南各民族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巍巍哀牢山红旗漫卷各族人民心向党,滔滔绿汁江东风劲吹山欢水笑迎新天。在不间断的革命斗争中,1948年10月,中国共产党党员、峨山县教育局长董志安在峨山县富良棚举行武装起义,组建了峨山游击大队,双柏的有志青年孙光远、施会等人投奔革命,发动了仁德(今双柏安龙堡新街)暴动,安龙堡、大麦地成为游击大队稳固的游击区,并于1949年10月解放了新街,成立了双柏第一个党组织——中共仁德区工委。在工委书记郭宗英、副书记孙光远的领导下,广泛发动群众,在反“三征”中与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土匪展开了殊死搏斗。在艰难困苦中,党的光辉形象深深扎进了当地百姓的心里,工委和游击队深受群众拥戴。在峨足一带,贫穷的群众因长期吃不到盐,害“大脖子病”的人很多,晚上一家人围着火塘睡觉,烟熏火燎,很多人不同程度患有眼疾,有的群众没衣服穿,以树叶或山草裹身。党组织负责人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派部队到外地买来了盐巴和眼药水,把自己穿的衣服裤子剪短后改制成衣服送给没有衣服穿的群众。党的恩情感动了村民大众,乡亲们把自己舍不得吃的鸡蛋蔬菜送给工委和部队,积极主动为工委和部队站岗、放哨、送情报。血浓于水的党群军民关系在双柏大地生动展现,至今感人的故事还流传在当地百姓口中。

2019年春节,家人陪我在双柏值班,大年初一,我们和游客一道登虎山游查姆湖。这是双柏摘掉国家贫困县帽子的第一个春节。我站在山顶,俯看查姆湖,意韵生动,游人灿笑如花,心潮澎湃,不禁吟咏两副对联:查姆山游子山山山留倩影,福之桥情人桥桥桥连民心;在虎乡登虎山祝福虎乡人民幸福美满,居双柏为双人奉献双柏城乡绿色发展。在这海晏河清、物阜民丰的新时代,我们担当着使命,我们躬尽着责任,在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热土上,继续着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

1950年4月,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共双柏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除县城坚守工作岗位的同志外,都下派到双柏各地开展征粮工作。不甘心失败的土匪恶霸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纠集起来,以抗粮为名发动了臭名昭著的反革命土匪暴动,于5月2日突击抓捕、残杀征粮干部,之后又裹挟着不明真相的群众攻打县城云龙。在这次土匪暴乱中,孔化夷、陈植林、鲍介美、姚佐忠、彭岳亭、张纯士、余勇、李泰富、谭士彦等27名征粮工作人员遭到土匪绑架杀害,包括1名解放军连长,9名服务团成员。他们中年龄最大的33岁,最小的才18岁,来自国内10多个省份。他们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撼动山河。

我站在革命烈士纪念碑旁,凝视着一个个名字,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与他们握手相拥。我深鞠三躬,献上鲜花一束。放眼望去,此时查姆湖碧波荡漾,水天一色,虎山上百花盛开,松涛阵阵,在鸟儿欢唱声中,一群少先队员在老师的带领下前来瞻仰和祭奠革命先烈,鲜红的红领巾像火炬一样映红了虎山、映红了查姆湖。

名称:电话:
共0条评论

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