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六》是一首传唱于双柏县爱尼山乡境内具有浓郁汉家曲风的民间小调,反映了汉家儿女对父母的孝道,也充分反映出封建社会农村妇女的悲惨生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在众多的传唱版本中,爱尼山乡的唱词尤为完整。从汉语说教味浓郁的歌词中,能深切地体会到爱尼山乡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大山养育出的勤劳儿女如何感恩党、感恩父母,靠勤劳奋斗最终奔上脱贫致富路的历程。
《三月六》在旧社会属于民间口头流传作品,在田间地头小憩、在火塘边或者婚丧嫁娶时都可以传唱,其唱词直白、亲切、旋律苍凉,内容相对固定,意境统一,且有固定的曲谱,听后使人伤感而产生同情。
在旧社会时期,婚姻不自由,婚嫁基本随媒人之约、父母之命。传说在一户土掌房人家有一位貌美如花的姑娘,她勤劳、孝顺父母,从小和母亲学做农活、针线活,里外都是一把手,十里八村的人无人不晓。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龄,四方八里的小伙子都争相来提亲,有些更是三回五趟地跑,但是都没有得到姑娘父母的同意,没有说入赘也没有说嫁,一直等哥哥们都相继成家了才将她嫁给一家居住在深山老林独门独户的人家。
善良的姑娘怀着对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嫁到婆家。在婆家,她依旧起早贪黑,任劳任怨,家里家外都收拾得焕然一新。然而,她还是逃脱不了旧社会封建思想对农村妇女的束缚和压榨。晚上,她要背着孩子舂米磨面到夜深,公公就像一只“气蛤蟆”一样翘着烟锅坐在火塘边监视着,婆婆更像一只“赖抱母鸡”一样进进出出唠叨不停。往往鸡还没叫三遍就被狠心婆婆吼起来背着睡眼朦胧的娃娃到很远的山箐里挑水。老虎总是龇着白牙狰狞地蹲在水池边上向她咆哮,她只能用最快的速度取水,飞奔着挑起沉重的担子离开,每次都被吓得魂飞魄散。山高路远,她背着孩子挑着水桶不敢歇气,常常气喘吁吁跑到家时已经上气不接下气,而水却只剩下半桶……少不了又要挨婆婆一顿打骂。为了满足一家人一天的用水,勤劳的她只能来回多挑几回。
婆婆家有一丘12公(双柏方言,3公等于1亩)的大田,当时娘家人就是看上这丘田才将她嫁过来的。栽秧时候,恶毒的婆婆不知道从哪里听说的陋习,又或者是她自己想出来的一个折磨媳妇的怪招。婆婆说,那丘田要自己家人栽种,不能请人帮忙,并且秧要一天内栽完,不然生长周期不一样会影响收成。恶毒的婆婆还以生病不能弯腰为由,站在媳妇后面,把秧苗不停歇地递给媳妇,让她像机器一样不停地把秧苗栽到田里。媳妇不能直腰、不能休息,更不能去照顾烈日下无人照管的孩子。等她栽下最后一撮秧苗已经累得头昏脑涨地直不起腰了,月亮挂半空,星星已满天。晚上,她还要毕恭毕敬地端洗脚水给公婆,两位老人对洗脚水的要求非常挑剔,烫了凉了都不行,稍不如意就连盆带水一脚踢到围墙外,她必须毫无怨言地赶紧去拾回盆,重新加水、重新伺候,直到他们满意为止。这让她日复一日地疲惫而且无奈,也让她对家的热度一天天褪去,但这些还只是这个可怜媳妇苦难生活的点滴之一。
更为可笑的是,吃饭时候她不能上桌、不能说话,有客人时候不能和客人打招呼,要等到客人和婆家人吃饱了,可恶的婆婆才用恶语示意她可以吃了,善良的她每天辛苦劳作却只能勉强吃点残羹冷炙。此外,她还有很多规矩要遵循,稍不注意就会引来丈夫的一顿毒打,比如:不能和公公同坐一条凳子,走路不能从长辈面前经过,不能和外人大声说话,不能回嘴,不能大声笑,挖地时不能拄着锄头休息等等……从做家务到生活,言行举止基本上面面俱到,并且异常苛刻。
日复一日,她在婆家受尽了各种折磨,流尽了眼泪,无能的丈夫不言片语,丝毫没有怜爱之心。黑心的公公竟然骂她是败家子,说她是嫁不掉才嫁到他家。狠心的婆婆像个笑面虎,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没有一丝母爱和温情。她逐渐绝望了,突然产生吊死算了的念头。但是,转念又想到了养育自己成长的年迈父母,嗷嗷待哺的孩子,还有自己不服输的骨气。安慰自己还年轻,活着的强烈欲望还是战胜了轻生的念头,她想看着孩子长大,想将自己的父母安详的送走,想将苦日子过到头,想等到春暖花开,可现实和无助总是无情地产生强烈的碰撞。终于,有一天,走投无路的她背起娃娃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回娘家的路。没有盘缠,没有挽留,这条路,曾经她带着初为人妇的美好幻想走来,在这里憧憬幸福的未来。现在,回去的路却早已经荆棘丛生。翻过九山十八凹,饥寒交迫的她渴了喝箐水,饿了吃野果树根,跌跌爬爬地爬出深山老箐,自己都不清楚走了多少山路,背上的娃娃醒了又睡、睡了又醒,当她满怀欣喜地看到阔别多年的娘家山势时,忍不住还是回头望了一眼虐待自己多年的那座山脚,山还在,房子还在,但人少了。
终于回到阔别多年养育自己成长的家,那段如花似玉的青春早已不复存在,回来的仅仅是模样大体相似的躯体。她放下孩子坐在门口,想起自己美好的青春,想到自己苦命的人生,悲痛欲绝,一直痛哭到太阳落山才身心疲惫地进家。
离开多久已经没有记忆,离家时身强力壮的父母已经白发苍苍。见到多年没有见的女儿突然站在面前,父亲丢掉拐杖,用颤抖的手赶紧帮女儿把背上的孙子放下来,母亲擦着眼泪摇晃着身体进厨房热上菜饭。父母那种盼女归来的喜悦让她倾刻感受到了人间温暖。时光已逝,家还是家。
然而,多年未见的哥嫂看到妹妹突然回家,大哥家悄悄打开一条门缝偷看了一眼,判若两人的妹妹失魂落魄的样子使他们从心里就拒绝接受。二嫂家看见小姑子回来,把甄底刮得邻居都听得见,还把甄子倒在一个木瓢里摔在侄子面前。三嫂家听说小姑子回来,直接骂着把扫帚丢出来。在旧社会,从婆家回娘家没有丈夫的陪同,是一件多么耻辱、多么让娘家人抬不起头的事情,会让邻居笑话甚至更多时候会被戴上影响家运的帽子。所以,旧社会残缺将就的婚姻悲剧层出不穷。时代造就的不仅是底层生活的迷茫,更是对封建思想的挑战。
“爹妈在时山成路,爹妈不在路成山”,这是小调的囊括语,对子女而言,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父母在,家就在。
这首悲情小调也展现了旧社会人们生产生活条件的极其匮乏,思想极度狭隘,观念极端落后。蕴含着人们追求幸福生活、婚姻自由,以及渴望人人平等、充分得到爱与包容的迫切愿望。
《三月六》唱词由两句组成,唱腔悲情,简单易学:
葫芦撑藤开白花(呢哎三月六呀),
爹娘养我(唛咿呀哎)小冤家(呢唛咿呀);
大村大寨(唛)来问你不给(呢哎三月六呀),
独给(那)那深山老箐(咿呀)独一家(呢唛咿呀);
公公就像(那)气蛤蟆(呢哎三月六呀),
婆婆就像(唛咿呀哎)抱母鸡(呢唛咿呀));
豹子老虎做邻舍(呢哎三月六呀),
喜鹊老鸦(唛咿呀哎)做叫鸡(呢唛咿呀);
晚上睡个鸡眨眼(呢哎三月六呀),
狠心婆婆(唛咿呀)就叫起(呢唛咿呀);
早上挑水三百挑(呢哎三月六呀),
晚上冲磨(唛咿呀哎)到五更(呢唛咿呀);
理起钩担克挑水(呢哎三月六呀),
箐底听见(唛咿呀)老虎哼(呢唛咿呀);
拿起钩担想回来(呢哎三月六呀),
就怕婆婆(唛咿呀)又骂起(呢唛咿呀);
走进灶房转出来(呢哎三月六呀),
一心想进(唛咿呀哎)掉死房(呢唛咿呀);
前头望望路朝前(呢哎三月六呀),
细细想想(唛咿呀哎)华不着(呢唛咿呀);
背起娃娃回娘家(呢哎三月六),
克到高山(唛咿呀哎)十八里(呀唛咿呀);
抬头望见妹山势(呢哎三月六),
低头望见(唛咿呀哎)妹家乡(呢咿呀);
阿爹看见儿回来(呢哎三月六呀),
拄棍捣棒(唛咿呀哎)忙出来(呢唛咿呀);
阿妈看见儿回来(呢哎三月六呀),
眼泪汪汪转出来(呢唛咿呀);
大嫂听见妹回来(呢哎三月六呀),
三道大门(唛咿呀哎)砸起来(呢唛咿呀);
二嫂看见妹回来(呢哎三月六呀),
刮刮甄底(唛咿呀)送出来(呢唛咿呀);
三嫂看见妹回来(呢哎三月六呀),
骂扫帚母猪(唛咿呀)又回来(呢唛咿呀);
大哥听见妹回来(呢哎三月六呀),
推装耳聋(唛咿呀哎)不出来(呢唛咿呀);
二哥听见妹回来(呢哎三月六呀),
二嫂拦门(唛咿呀哎)不准出(呢唛咿呀);
三哥听见妹回来(呢哎三月六呀),
花花枕头(唛咿呀哎)送出来(呢唛咿呀);
大哥家门前出青草(呢哎三月六呀),
二哥家门前(唛咿呀哎)起青苔(呢唛咿呀);
打把镰刀割青草(呢哎三月六呀),
打把锄头(唛咿呀哎)铲青苔(呢唛咿呀)。
劝你哥嫂莫尼个(呢哎三月六呀),
爹娘在着(唛咿呀哎)妹回来(呢唛咿呀);
爹妈在时山成路(呢哎三月六呀),
爹妈不在(唛咿呀哎)路成山(呢唛咿呀).
《三月六》已于2013年12月申报为双柏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现申请逐级上报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探访非遗传承人
来源:爱尼山乡